疫情下的物流机器人业:如何应对出海和仓储部署挑战?

寻仓记物流机器人 2022-10-06 10:58:04
在疫情之前,牧星有50%至70%的业务来自于海外。在2020年初海外出现疫情以后,海外的商务活动几乎全部停摆,其客户居家办公,固定资产投资也停止,可以说2020年全年牧星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订单。同时

疫情下的物流机器人业:如何应对出海和仓储部署挑战?


新浪财经


澎湃新闻


  原标题:疫情下的物流机器人业:如何应对出海和仓储部署挑战?


  据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各地工厂中投入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已达300万台,同比增长10%。IFR预测,疫情冲击后的机器人热潮将在2022年及未来几年保持低速增长,到了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新安置数将达到约50万台/每年。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结束,但在疫情的过程中,人们对仓储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仓储里有大量的人工,疫情的爆发对仓储的运行会造成显著影响。长远来看这个行业,疫情结束以后,基本可以确定对物流自动化的投资会加大。其次,对我们自己而言,这两年的疫情让我们培养起快速交付、无人交付的能力。”近日,牧星智能首席执行官刘明在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中谈到。


  在疫情之前,牧星有50%至70%的业务来自于海外。在2020年初海外出现疫情以后,海外的商务活动几乎全部停摆,其客户居家办公,固定资产投资也停止,可以说2020年全年牧星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海外订单。同时,在海外要进行交付的项目,特别是疫情初期的交付过程中,海外需要隔离,回来后也需要隔离,进展艰难。


  在谈到这段经历时,刘明的一句话值得注意,“危机,有危就有机。”虽然是普遍知晓的常识,但知易行难。


  所以,如何在“危”中创造“机”?


  如何应对疫情下的线下部署难题?


  物流机器人,归属于工业机器人范畴。目前,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将物流机器人主要分为AGV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自动引导车)、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AMR (Autonomous Mobile Robot,自主移动机器人)、RGV (Rail Guided Vehicle,有轨制导车辆)、无人配送机器人等。


  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美国制定《从互联网到机器人——美国机器人路线图》,2014-2015年韩国提出《智能机器人基本计划(2014-2018)》、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2016年中国也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物流自动化科技企业牧星智能就创立于2016年,主要业务为物流机器人标准品和机器人智能仓储解决方案,海外市场份额占比超50%。近日,牧星在南京江北新区建立了其首个全球研发技术中心,计划与苏州、西安、南通、韩国、澳大利亚5大能力中心形成网格化矩阵。



  “将软件产品做到平台化、模块化是从牧星成立时就非常重视,但整个项目的实施、交付能不能快速完成?疫情之前,我们没有在这个方面花很多的精力。疫情来了以后,就逼迫我们思考能不能更快、更简洁地进行交付。”刘明说道。


  据刘明介绍,疫情两年时间里,海外的所有项目已经实现了从进入现场到交付离开不超过60天。“去年受东京奥运会的影响,日本签证办不下来,迫使牧星第一次通过作业指导书进行远程指导,实现了海外的无人交付。”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牧星CTO黄志明谈到了三点:先观察(Observation),其次是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接下来是3个持续改善(日语单词Kaizen),其中包括改善流程(Kaizen Process)、改善设备(Kaizen Process)、改善布局(Kaizen Layout)。


  “通过这些方法,一步一步往下走,逐级优化,同时每一步为上一步服务。这个方法几乎能保证我们设计的项目都切中客户的痛点,切实解决客户需求。这个是设计层面的,此外还有一些模拟器来进一步验证。”黄志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具体而言,无人交付就取决于标准化能力,包括标准的作业指导书、远程部署的能力,非常方便的模块插接及模块的开关、调整。


  “通过这些方法,第一在硬件上做到出厂即适配状态,开机就能用;第二,软件可以通过远程发布,然后针对性进行微量调整。唯一花时间的就是在一些软件系统的对接,双方多系统之间的接口对接,这也可以通过远程完成。”黄志明继续说道。


  这样的远程部署和无人交付意味着什么?


  据刘明介绍,当前仓储物流机器人国内市场的绝大部分业务还停留在制造业搬运阶段。一方面因为中国目前制造业搬运工人的工资要超过仓储业工人的工资,投资回报率更划算。另一方面,制造业的搬运,经常会是三班倒或两班倒,一个班次省掉一个份工资,三个班次就省掉三份工资,而仓储业通常只有一个班次。


  “通过实现无人化和远程部署,部署和实施变得简单化之后,这个行业的门槛就变低了,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进来,一起实现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刘明表示。


  据市场调研机构LogisticsIQ.数据显示,2025年仓库自动化市场将增长至270亿美元,其中,AGV/AMR市场份额占比预计将达到15%。


  当下,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受到疫情、美股倒挂的影响,资本市场中实际上也有某种寒潮,这种寒潮必然也会反映到融资中。据悉,牧星在这方面到目前进展顺利,具体细节会在未来几个月公布。


  刘明说道,“可能在大的潮流下,这个阶段的资本市场遇到了一些冷风也好、寒潮也好,但首先行业仍然是向前发展的,其次,优质的项目一定是稀缺的,大家一定会找准好项目进行投资。”


  据中国移动机器人(AGV/AMR)产业联盟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应用移动机器人领域共有29起融资,总金额超40亿人民币, 其中亿元级以上占比38%。


  牧星智能在2017年12月获得睿鑫投资的天使轮融资,第二次是2018年11月,获得鼎晖投资的A轮融资。最近的一次是TCL创投、拓金资本、佳康创投和诺力股份的近亿元A1轮融资。


  对于初创公司如何看待融资,刘明的观点是要根据自己的节奏,评估和明晰自己的需要,“在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没有跑通之前,不宜快速扩张。先把基础夯实,只有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产品定型、业务模式定型以后,才可以开始快速扩张。”他认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需要下苦功,细致地把产品做好了之后再扩张,“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互联网烧钱扩张模式并不遍地适用。


  物流机器人行业发展初期:行业未标准化,生态未形成


  据全球市场研究机构Interact Analysis 2021年出版的《全球移动机器人报告》显示,全球用于物流仓储和制造业的物流机器人出货量已在2019年-2021年间翻了2.5倍,预计2020-2025年出货量的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78.7%。


  在刘明看来,物流机器人行业目前虽然很红火,但实际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由对全球市场的观察出发,刘明分享道,“在今天中国绝大部分的仓库,97%甚至更高的比率都没有物流机器人,还在用传统的人工,连自动化设备也没有,而是靠人工搬运。同时,可能有人觉得一些海外国家、地区的人工成本比较高,会猜想物流机器人的应用是不是已经非常广泛。但以牧星的全球市场经验来看,即使在发达的美国、欧洲,物流机器人的应用也非常非常少,充分说明这个市场还有巨大的空间。”



  据Fairfiel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物流机器人市场的预期市场价值预计为 127.391亿美元,而2017年为8.072亿美元。Fairfiel认为在2021-2025 年期间,物流机器人市场将以23.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刘明认为,在这个初期发展阶段,整个行业生态还没有成熟。这一阶段,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模式,比如有的公司的业务包含了从方案设计、交付再到实施的整个流程,有的公司则聚焦于某一款产品,还有的则有各种各样的产品。


  刘明对比了物流机器人领域和已经很成熟的机械臂领域。实际上,物流机器人的诞生比机械臂要早,但当下机械臂公司已经有“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了,而物流机器人领域全球比较知名的企业基本上都聚焦在仓储领域,且还没形成全球性或者说类似“四大家族”的品牌。


  这是什么原因呢?刘明提出两点:行业没有标准化,生态没有形成。


  刘明分析道,“机械臂领域,有的公司专门做本体,有的专门做夹爪,有的专门做解决方案,有的专门做培训等等,物流机器人领域则基本上倾向于做全流程。这种方式可能阻碍了整个物流机器人在行业中的应用速度,我认为未来应该会逐步产生细分。通过行业的细分,实现行业的协同。这是未来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多久呢?我个人感受可能需要五到十年。”


  第二阶段则是巨头产生的阶段。刘明认为,2B领域巨头的不会是一家独大后的垄断,而是由某几家在细分领域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合并成一家,最终诞生成这个行业的巨头。


  人口红利之后:进入“工程师红利”阶段


  “今天在我们国家,我认为已经进入了工程师红利的阶段,之前的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阶段将逐渐远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必然会升级自己的产业、升级自己的制造能力,这是大的趋势。”刘明分享了自己的判断。


  同时,刘明认为,物流机器人领域将是第一个真正成熟于中国,反过来影响全球的机器人领域。“虽然今天物流机器人领域的很多核心论文,研究最前沿,可能还是在欧美。但是,欧美物流机器人从实验室文章到实验室产品,再到样机的发展速度太慢了。而在中国,大量的工程师能够很快实现产品化。产品化之后,从样机到真正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标准品之间,需要经过无数的场景迭代。而今天全世界的制造工厂都在亚太,欧美已经不具备迭代的场景了。”


  其次,刘明继续说道,“全世界的供应链在亚太,只有亚太地区能做出成本最优秀、最可靠的物流机器人,而欧美已经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认为物流机器人一定会成熟于中国,我们有大量的工程师,有大量的基础产业。”


  所以,把上述两点思考汇总后即:物流机器人产业成熟于中国,同时欧美又有大量的市场,那么其就可以反过来影响全球的物流机器人产业。


  结论来自于经验和观察。在决定回国创业之前,刘明曾任亚马逊运营中心总经理、韩国Coupang流程创新部部长。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创业这件事实际上有很高的机会成本,那么他的决策路径是怎样的呢?


  刘明主要从技术角度论证物流机器人产业的价值:第一是物流机器人对于仓储而言有没有价值,是不是对各行各业的仓储都有价值?第二,这个价值如何在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上实现,或者说一些问题在算法层面上是否有解?


  在后期的创业过程中,再回看当时的思考,刘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享了新的看法,“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做技术的人创业容易陷入到技术自嗨,只关注产品在技术上的优秀。但其实很多时候应该立足市场,思考市场的需要。”


  对于技术和市场的互动关系,经过了多年创业之后,刘明认为,不是先有技术再有市场模式,也不是先有市场再有技术,而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为市场服务。思考的问题变成了,市场有这样的需求,技术能不能支持?这种技术推动下,需要怎样打开市场,商业模式怎么落地?


  问题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出海后,是直营成立一个分公司,还是通过经销商、代理商合作的方式铺货?如果选择了通过海外经销商合作推广的方式,那么所有的技术就要围绕让合作伙伴快速上手,落地后可以傻瓜式使用。“基于这一切,把商业模式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来做,才最终能获得成功。”刘明对澎湃新闻总结道。


  换句话说,对于场景、需求的理解,对痛点的把握和方案的设计才是核心,而软件、硬件等都是实现目标的工具。

物流机器人